保护公民权利,北京取保候审引发思考
2019年12月6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警方带走的知名维权人士黄琦,在经过长达三年的拘留后终于获得了取保候审。这一消息在社交网络上迅速传开,并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对此事件,许多网友表达出支持和欢呼之情。他们认为这是对黄琦等维权人士努力争取自由、反抗暴政最直接有效地回应;也有不少网友则表示质疑和忧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北京模式”下“限制个别公民自由”的做法是否合理?
实际上,“京城新规”早已推行多时。“小康案”,“王全璋案”,以及近期刚刚宣布撤销缓刑资格并强制执行监禁原本定于今年4月到期释放的两位徐州记者等一系列类似事件都给我们提供了足够样本来进行分析与思考。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无论是什么立场或观点,任何言辞背后都必须以尊重现存法律体系、遵从司法程序作基础前提才能展开探讨。如果将所有相关信息摆在桌面上加以梳理,则可以看到:
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地区里,“没有证据就不能确定某件事”。但中国却沿用着古老而单纯(也正因如此容易操作) 的逮捕方式——即依靠相信度高低调查去获取所谓"可信材料"。
采集完毕后再根据某些指标评估其真实性 ,然而实践中常常存在误差甚至造假 。整个流程更像一种游戏 —— 需要找寻难题解锁线索 , 能否通过检验结果依然未知 . 在该环节内, 经历困若竭力挣扎求生存活者屡见不鲜.
那么针对以上局面, 我们需要怎样改善当前境况? 罗辑思维曾发布文章《非洲共和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E411x7vG?t=1248),其中分享道:“每次解决好几百万人口规模级别以下复杂系统问题时我总结出三条指导方针:
1. 承认你目前还没想通
2. 共同学习
3. 尽可能优化资源配置”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