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取保候审:法律之眼永远睁开
北京市公安局日前通报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原中央军委后勤部副主任谷俊山已被采取强制措施。经过侦查和调查,在2019年8月16日晚间,他被带离办公场所并于17日移送检察机关。
据悉,在接受讯问期间,谷俊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案件侦办和司法处理。目前他已获得了在家居住的可能性——以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提出的“取保候审”方式实现。
然而,“取保候审”并非简单地放人回家等待判决结果那么简单。“譬如说要求限制出入境、定期到派出所报备身份证号码、每周上交一次工资卡等。”曾担任特别词干组成员多年、具有丰富执业经验及知名度高者李鹏飞分析道:“这些都是‘守口如瓶’时代下为避免群众情绪波动而引进的控辩手段。”
从某种程度来看,“守口如瓶”的理念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里面“言必信, 行必果”的思想体系。「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哲学还是武术皆与此相关联。直至近百年来西方科技大爆发式增长改变社会格局,则更加凸显中国政府本土化治理模式影响力(包含但不仅限于城管队员打小商户);同时也衍生了一个新隐私观点——你若没错何须藏匿?
值得注意的是,《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 “律师可以全权代理当事人参加听证或者询问”,但针对个别敏感案例则存在各类奇异申请审核程序。(比如《陕西省延安市第二中级民院 2002 年再审广元女孩失踪案》,即最早介绍这一情形)。笔者坚信所有正义评价尺标应该始终置身其中参透其内核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