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北京地铁11号线爆炸案中,涉嫌者被采用了“取保候审”的措施。这个看似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在一些情况下却引发了争议。
所谓“取保候审”,是指对未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强制控制,并要求其不得离开特定区域,同时必须遵守一系列限制条件。尽管该措施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时间长短和执行细则等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取保候审”是司法机关、公安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比较广泛且有效果的预防性强制手段之一。
然而,“取保候审”的实践操作常常会因为权力与程序失衡导致很多问题:警方滥用话语权或扩大想象空间;无理拘留甚至虐待等现象也时有出现。“悬而未决、存心纠缠”,让越来越多群众感到焦虑不已,并使社会信任度逐步降低。
那么我们就需要问自己:“什么样态度能够正确应对‘怕错事’和‘抱团作战’两种风格?”首先,在立法层面上加以完善:如何平衡异质化利益?如何更好地充分民主参与诉讼?其次,在监督环节持续投入精力:提高敏锐捕获错漏洞能力;加快修复管理系统漏洞速度;优化信息反馈渠道。(注意!以上内容只代表本人观点)
当然还需记住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认为某个政策存在错误,则去改变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