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中国国家监委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反腐败斗争进入新阶段,也意味着对于司法机关的挑战更加严峻。而在近期爆出的多起涉及高官身份的案件中,“取保候审”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环节。
作为重要一步,北京市公安局开始试行24小时不间断提讯模式,并探索建设全程录音、视频记录系统等创新方式以确保程序合规性和证据有效性;同时还推动相关部门整合信息资源进行联网共享,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平衡侦查权与人权?如何避免滥用强制措施?如何杜绝情报泄露?
此外,在针对高官身份案件时,“取保候审”的效果尚待检验。“铁帽子王五”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同样地,《红色通缉令》主角焦恩俊之前曾因贪污被调查并先后被两次采取留置措施至数个月之久——如果当初能通过“谈话函询”,是否能既达到预期效果又避免造成过度惊扰?
毋庸置疑,现代化社会必须拥有现代化司法体系来支撑其良好运转。但是这些变革真正落地却远非简单易行: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理念观念上都需做出根本性调整和突破。
回归到具体操作层面,则需要各级政府及管理者摒弃功利思想和应试心态:“赶超欧美日韩水平!”固然表明了愿景雄心;但只有将每位当事人视为生命与自由所组成神圣不可侵犯单位、“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原则深植内核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改革力量并有效打击腐败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