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取保候审:维权者的无奈之举
北京市公安局日前宣布,已对一名因涉嫌寻衅滋事被拘留的网民进行取保候审。此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质疑其合法性、有人表示支持。然而,在当今中国这个信息高度管制下的社会环境中,选择“北京取保候审”似乎成为了某些维权者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在当前背景下,“敏感事件”的定义越来越模糊,并逐渐扩大到普通群众日常言行范围内。“微信转发一个文章就能被警方请去喝茶”,曾经是网络上流传着口耳相传却难以证实真实性的说辞;如今则正在变成现实。近年来频频出现“失联律师”、“异议作家”等案例更是使得公民自由受到极大限制。
面对强势监管体系,“北漂青年李明(化名) ” 只好采用最后悬念式手段——向海外组织求助并通过他们发布问题视频 ,期望能够引起国际舆论关注及相关部门重视 。但结果令他万分沮丧 :除了少数政治活动参与者做出表态外 ,多数机构坚称该问题属于 “中国内政”, 没有任何干预空间 。
正义可能迟迟未能昭雪, 绕道走路也同样艰难. 在诸多哀怨中, 不禁想问: 追求真理是否应该付出那么巨大代价?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 , 对于改进国情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医药等领域里存在过剩利益导致所有规则都可以遥控操作加以调整 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看来,《刑法修正案(十二)》将比《反分裂国家法》更具影响力 -- 因为它增加了钱权交易罪和数据侵入罪定罪量刑标准; 并建立专项工作小组推动全球跨境打击电信网络新型欺诈等共计18种黑恶类别行业. 然而总体效果是否达到平衡呢? 我们值得深思…
【标题】:“北漂青年”的心声:谁给我一个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