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除了关注犯罪的具体细节和证据收集外,探究罪犯背后的心理因素同样重要。对于警方、检察院以及法院来说,在审查案情与作出裁决之前,深入分析被告人内在世界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被告人都存在精神障碍或者其他类似问题。但他们为何会选择违反法律规定?这通常涉及到个体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甚至社会环境等多种复杂原因。
一些成年肇事司机可能曾长期驾车超速而未受惩处;商业欺诈者也许将其所为视为“职业特色”;毒品销售团伙则有着显著经济诱因……总之,“偷小偷大”的道德边缘已然变得模棱两可。
即使如此,并不能否认部分刑事嫌疑人确实存在某些异常状态下才进行了危害性行为。发展起来的相关学科——司法精神医学正就此开展调查工作。“是否能意识清晰地区别善恶?”、“是否具备责任感?”等问题均需考虑进去。
无论哪种情形(当然还包括那些既没有强制力量推动亦没有头脑上限制约束),目标仅仅只有一个——防止再次产生相同事件发生并降低风险程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