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少公司、机构以及个人都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而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在我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姓名、肖像、名誉声望等身份尊严”、“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并禁止非授权单位或者个人收集使用其他公民信息等相关条款,这就说明了每位公民在拥有基本隐私权方面得到了保证。
其次,在实际操作上,我们也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数据交换:例如购物网站需要提供地址电话等真实有效信息时要确认是否是官方平台;与银行金融机构沟通时注意核查对方资质认证情况。
- 注意网络安全防范:包括设置密码强度复杂性(字母数字混用)、避免连接不安全无线WiFi环境、关闭钓鱼邮件链接打开权限。
- 检测第三方软件/APP权限申请:“XX APP想访问您手机相册,请同意?”此类提示屡见不鲜,并非所有所谓 “必需”的功能都一定值得用户授予。“知情同意原则”也体现在其中。
- 留存关键记录备案:如注册账号时间地点IP, 监管部门询问后才可删除清理。(仅限违反相关政策制度之前)
最后,在发生被侵犯事件时,则应立即向警察报案或者联系专业机构协助处理,并根据事态变化调整维护方式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
总之,“数据万象汇聚红尘里”,但作为普罗大众更需要增加风险识别能力并学会利用好各种资源手段去捍卫自己合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