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案件中,证人是非常重要的证据来源之一。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或全部证言不真实或者存在偏差。为了保障公正裁决和司法效率,评估并确认每个被传唤出庭作证的人口述是否可靠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 视角:目击事件时所处位置、观察距离等都会影响视角和记录内容。
- 记忆力:时间长短、场景复杂程度都可能对记忆造成干扰。
- 情绪状态:受害人、嫌疑人以及其他当事方参与事件后心态及其变化也会对描述产生影响。
接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认定:
-
物理上看是否合乎逻辑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是否能够正确回答基本问题(如时间地点)?
- 描述行动过程有没有违反物理规律?
-
行为表现是否符合逻辑 包括但不限于:
- 翘尾巴指标 (Pinocchio effect) :身体语言总是带着微小暗示;
- 不自然性 (Saul Kassin, Psychology of Confessions) :许多谎话发布器呈现焦虑感;
- 口罩敷衍式涉案陈述 (Statement Validity Assessment): 得知线索时插入错误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同样出现在他们涉嫌撒谎说法里;
3 . 声誉调查
被告否认控制某些数据,则说明该被告曾经弯曲过道德规则。(Kosslyn and Koehler)
最后还需要注意一个综合性因素—— “内外”协调一致性 。即相互之间发表意见时前后一直无误解释清晰明确 ,同时把握好“大概”,“精确”的方法论边界(Erdelyi).
总而言之,在判断单项警诔回答可靠度高低前提下,“整体置信水平 ”(Global Confidence Level), 打通所有相关线索就显得格外必须。(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Research Report on the Eyewitness Evidence Field))